畢加索一生的創作都與女人有關,最後一位情人積琪蓮更成為了他的妻子,毫無疑問,積琪蓮與畢加索的創作息息相關。是次展出這一系列畢加索積琪蓮肖像作品的特色,在於積琪蓮予人一種特別印象,就是畫中只是帶著寂靜的表情或有點懷舊的神情,一種處於遙望或冥想的狀態,與畢氏之前繪畫女性的風格完全相反;但無論呈現的形態為何,畫中總是一副安靜而專注的樣子,不但如此,有時頭部也好像置於修長的頸部上方,予人一種在觀望四方的感覺;或者帶點個性的轉變,臉上猶如有著男女並存的兩個輪廓,好像混合成為一張親吻的臉。
這次展出的12張版畫(油氈版),都是在1962年以油氈版技術製作的,不但顏色鮮豔、造型精美,靈感更是來自立體主義的畫風。此外,是次展出的《積琪蓮》油畫是畢加索完整獨特畫作系列中其中一件作品,此系列共有58幅畫作,由畢加索在1957年創作完成,現今完整地收藏在巴塞隆拿畢加索美術館。
大家可以去時代廣場「畢加索與積琪蓮展覽」,了解畢加索的繪畫特色和風格,乃至他對世界現代藝術的深遠影響!
地點:香港銅鑼灣時代廣場
日期:2017年2月26日至3月21日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10時
免費入場
編輯推介作品
《積琪蓮》
畢加索卡內斯,03/12/1957 帆布油畫 由畢加索饋贈,1968年 巴塞隆拿畢加索美術館 |
《戴帽拿著絨球和印刷罩衫的女人肖像》
畢加索穆然,1962年1月至3月間 由占美‧沙巴德斯饋贈,1962年 巴塞隆拿畢加索美術館 |
了解更多..
1)
畢加索為何要畫積琪蓮?積琪蓮有何重要?
畢加索一生的創作都與女人有關,當中共有七位女性之多,其中兩位更正式成為了他的妻子,那就是奧加以及積琪蓮,因此毫無疑問,積琪蓮與畢加索的創作息息相關。畢加索認識積琪蓮之初,就開始以她作畫。畢加索在人生的後半階段幾乎都在畫積琪蓮,所以她在畢加索後半的創作生涯佔有一定地位。
這次展覽的作品當中,不論是畢加索畫積琪蓮的油畫抑或版畫,在畢加索的創作生涯上都是一大突破。當時畢加索利用1863年英格蘭所發明的一種軟木(加化學原料的木製絕緣體,包含亞麻仁油、樹酯、黃麻織物和油氈),這是當時新發明的一種材料,屬於壓縮的粉狀軟木,英文稱為linóleum。當時甫引進藝術版畫界,便有藝術家採用這種木板材料來雕製或印製版畫。但是,畢加索不只賦予這種材料重要的「身份」,更完全「物盡其用」。畢加索是20世紀的軟木版畫大師,在1951年就運用這種木板材料發明出一種製版的新方法—以一個版進行多重色印製。在此之前,一個版只能製作一個顏色,所以這種新方法堪稱版畫史上的一大突破。
然而,畢加索剛好遇上積琪蓮,並以對方作為創作的原動力。這個時候,畢加索大多以積琪蓮作為主題,進行全方向的藝術創作試驗,由此可見積琪蓮的重要性。
2)
積琪蓮肖像的特色
在1954至1973年,積琪蓮的肖像經常出現在畢加索的創作,並且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有時是改變繪畫的形式,有時則改變表現風格,甚至畢氏所畫的女性樣子,都由積琪蓮的眼神、姿態、表情或頸部呈現出來。畢加索幾乎花了20年時間來反覆繪畫積琪蓮。單單在1962年,畢加索就畫了70多張積琪蓮的肖像—有的是坐著,有的在看書等等;有時頭髮挽起或擱下,有時在撫摸小狗,有時抱著坐在她腿上的小貓;另外,有些畫得好像貴婦,有些腿部交叉,有些是天真又活潑的姿態。但不論是裸體或是坐著,畢氏總是把積琪蓮畫得像女神一樣。
在油畫(顏色講求舒適和諧)、油氈版、紙版、銅版或裁剪過的硬紙版或摺過的硬紙版上,對積琪蓮的描寫都非常個性化和仔細,彷彿積琪蓮被畢加索看透的模樣;有些則用寫實手法呈現、另外有些更用上非常極端的抽象立體機械繪畫方式,好像畢加索希望大家留意到,他這位第二任妻子是個變化萬千的美麗女子!
這一系列積琪蓮肖像作品的特色,在於積琪蓮予人一種特別印象,那就是畫中沒有侵略性或任何暴力意涵,只是帶著寂靜的表情或有點懷舊的神情,一種處於遙望或冥想的狀態(與畢氏之前繪畫女性的風格完全相反);但無論呈現的形態為何,畫中總是一副安靜而專注的樣子。不但如此,有時頭部也好像置於修長的頸部上方,予人是鳥在觀望四方的感覺;或者帶點個性的轉變,臉上猶如有著男女並存的兩個輪廓,好像混合成為一張親吻的臉。 這次展出的12張版畫(油氈版),都是在1962年以油氈版技術製作的,不但顏色鮮豔、造型精美,靈感更是來自立體主義的畫風。
3)
畢加索 (1881 – 1973)
保羅•路易斯•畢加索,1881年10月25日出生於西班牙南部馬拉加梅爾西德廣場 (la plaza de la
Merced) 36號,是巴斯克區畫家何塞•路易斯•布拉斯科 (José Ruiz Blasco)
和安達盧西亞之女瑪麗亞•畢加索•洛佩斯 (María Picasso
López) 的長子。畢加索的父親是在省工藝美術學院任職的素描老師,亦即一般人熟知的聖德爾莫學校(Escuela San Telmo)。畢加索童年時家境困難,但父子關係相當密切。
1891年,畢加索舉家搬到拉科魯尼亞 (La Coruña),而何塞•路易斯•布拉斯科申請到拉科魯尼亞美術專業學校任職。畢加索一年後考入這所學校就讀,開始展現他的繪畫才華,三年後他的父親,也就是第一位教他畫畫的老師,看到兒子的繪畫天分,就把自己的畫筆和畫架送給了畢加索。
到了1895年,何塞•路易斯•布拉斯科取得巴塞隆那優加工藝美術學校 (Escola d'Arts i
Oficis) 的教席,於是全家又搬到巴塞隆那。在那裡,畢加索只消一天的時間就完成人家要準備一個月的功夫,考進了這所美術學校。1896年,年方15歲的他有了自己第一間位於貢答城銀街 (Plata de la
Ciudad Condal) 的畫室,並畫出了《科學與仁慈》,獲得馬德里大展榮譽獎。這張作品亦帶有專業寫實主義的風格,由他父親扮演醫生作為模特兒。在聖費南度美術專業學校,畢加索受到葛列哥和羅德列克的畫風影響。他亦在馬德里和馬拉加獲得多個繪畫獎項。
畢氏1898年在巴塞隆那的四隻貓餐廳 (Quatre Gats) 舉辦首次個人展覽。1900年秋季,他與嘉沙•黑瑪 (Casa Gema) 到巴黎參觀世界博覽會。之後在1901至1904年,畢加索經常遊走於巴黎和巴塞隆那之間。這段時期的繪畫風格反映出人類的苦難,有乞丐、酗酒者和妓女,也就是其後人稱「藍色時期」的作品。最後,畢加索於1904年定居巴黎,遇到了第一位心儀的女子:費南德•奧麗薇 (Fernande Olivier)
,並因此改變了他的繪畫風格,轉向粉紅色與紅色的調子,1904至1905年亦成為大家熟悉的「玫瑰時期」(我們所謂的粉紅色時期)。這時的繪畫主題大多集中在馬戲團的世界,例如是他最著名的創作之一《雜技演員的家庭》。三年間,他不斷繪畫,一邊受到塞尚繪畫風格的影響,一邊與布拉格 (Braque) 研究出偉大的立體分析線條。他著名的實驗作品《亞維儂少女》就是在1907年繪畫出來的。
1912年,他首次用拼貼製作出現時收藏於巴黎畢加索美術館的《靜物畫與稻草椅子》( Naturaleza muerta con silla de paja)—畢加索用上紙漿和一塊油,但不在油畫布上繪製了一幅靜物作品。此時,他遇上馬塞冶•胡貝特 (Marcelle Humbert) 這位新同伴,並繼續與布拉格研究立體綜合時期的創作法。這種接近抽象的畫法,開啟他在巴黎與倫敦舉辦個人展覽的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到羅馬協助俄國戴基勒 (Sergei Diáguilev)的芭蕾舞蹈劇團裝置布景,認識了首任妻子舞蹈員奧加 (Olga Koklova)。此時,他畫了一系列風格堅固沉重的雕塑畫, 也就是人稱的安格爾式風格。同時,他亦創作了風格比較奇怪的繪畫作品—頭小身體大的沐浴者。
1930年代,他開始有許多立體派風格的作品,其中和諧的線條佔主導地位—線條婀娜多姿,並有一點情欲味道,反映他與新歡瑪麗亞•特瑞莎•華特 (Marie Thérèse
Walter) 的甜蜜生活。這位女士與畢加索在1935年生下女兒馬雅 (Maya Picasso)。
其後,西班牙內戰爆發,畢加索強烈支持共和派,象徵式接受普拉多博術館的館長職位一天,並製作一系列《半人半獸》(Minotauromaquia) 的版畫作品,畫風將神話與鬥牛主題融合在一起。1937年所畫的《格爾尼卡》用了畢加索兩個月的時間,這幅作品是西班牙國家館在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的展品。兩年後,畢加索到紐約現代美術館 (Museo de Arte Moderno) 舉行大型回顧展。由於納粹德軍勝利,佔領了法國,期間畢加索在傷心之餘,一直在法國羅揚(Royan) 度過二次大戰。
畢加索不久後認識女畫家佛郎西斯哥•基洛特 (Françoise Gilot),他們育有兩名孩子:克勞德 (Claude) 和帕洛瑪 (Paloma)。畢加索以早期畢加索式的風格描繪了這對子女的多幅肖像畫。畢氏最後的一位女朋友—也是他許多畫作的主題—就是這次展覽主角積琪蓮,二人相識於1953年,並在1961年成婚。
在畢加索最後創作生涯,他的繪畫創作靈感都是來自過往大師的作品,例如維拉茲蓋斯、庫爾德、德拉克拉瓦、馬內等等。除繪畫之外,畢加索亦製作版畫,並通常在費爾南德莫洛特 (Fernande Mourlot) 的印製工廠製作。
1968年,畢氏在七個月內製作了347幅版畫作品,回歸他原始的題材如馬戲團、鬥牛、戲劇與情欲形像,並持續製作許多版畫和素描,當中有些就在巴黎的路易斯•萊利斯 (Galería Louise Leiris) 展出。為了紀念其九十大壽,巴黎現代國家美術館聯合前蘇聯的普斯金博物館與東宮舉辦了一個大型的「畢加索作品展」。
1972年6月1日,他畫了生平最後的油畫作品《擁抱》。1973年1月,路易斯•萊利斯展出他的156張版畫作品;4月8日,畢加索在木棲縣的羅特丹德維
(Notre-Dame-de-Vie, Mougins) 家中與世長辭,兩日後葬於瓦文納格斯城堡 (Vauvenargues)。
4)
積琪蓮 (1926 – 1986)
積琪蓮•羅格( Jacqueline Roque ),1926年2月24日生於巴黎。在她兩歲時,父親丟下她們一家,她母親不得不到巴黎附近艾利賽歐區的豪宅做守門人,工作時間很長。
積琪蓮18歲的時候,母親中風去世。兩年後,她與安德•胡提
(André Hutin) 這位重要的工程師結婚,二人生了第一個女兒凱瑟琳•胡提
(Catherine Hutin-Blay)。因工作關係,這對年輕夫婦在非洲居住了一段時間,那個地方就是今天的布基納法索 (Burkina Faso)。四年後,積琪蓮懷疑丈夫不忠,決定帶著女兒返回法國並申請離婚。搬到法國里維埃拉後,她到表妹位於瓦洛里斯 (Vallauris) 的陶器製模店工作。
1953年,她27歲時認識了畢加索。她的外貌帶有異國特色,令畢加索想起德拉克拉瓦的《阿爾及爾的女人》畫中拿著水煙的女人,過了不久,畢氏就畫出《穿土耳其服飾的女人》。兩人於1961年秘密結婚當時畢加索已經80歲,積琪蓮則45歲。從他們交往之初,畢加索就畫了許多積琪蓮的肖像,他們非常親密,外出時幾乎是形影不離。在畢加索的晚年,積琪蓮等於是藝術家的秘書、褓姆、情人,甚至要給予畢加索內心平和、平衡與反思。
1973年4月8日,畢加索逝世,積琪蓮亦深陷於抑鬱症而無法自拔,最終在1986年10月15日在家中開槍自殺而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